新發現有助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
上傳日期:2014-10-08 09:10:41 瀏覽次數:7934 次
阿爾茨海默氏癥是最常見的癡呆癥類型,東京醫科齒科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的最新發現顯示,這一病癥發病前,腦內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就會出現異常,根據這一機理,未來有望研發新的治療藥物。
迄今的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大腦中β淀粉樣蛋白出現異常蓄積導致腦細胞受損是致病原因。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研究人員在《人類分子遺傳學》期刊上發表的報告說,他們通過基因操作,培育出會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癥的實驗鼠,然后分析了實驗鼠發病前腦組織內活躍發揮作用的蛋白質,結果發現在17種蛋白質中,有一種稱為“MARCKS”的蛋白質在出現β淀粉樣蛋白之前就活躍發揮作用,這種蛋白質的量與正常實驗鼠相比明顯較多。
研究小組調查發現,“MARCKS”蛋白質會引起稱為磷酸化的化學反應,導致突觸出現異常。突觸是神經元的結合部,負責傳遞視覺和聽覺等各種信息。
研究小組認為,正是由于突觸出現異常才導致記憶障礙,這應該是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最早期病狀。研究人員利用蛋白激酶C抑制劑遏制這種蛋白質發揮作用后,發現突觸就恢復正常。
這一成果掌握了阿爾茨海默氏癥發病前和β淀粉樣蛋白蓄積前的最初期病態。研究小組帶頭人岡澤均說:“這一結果將有助對阿爾茨海默氏癥進行早期診斷并且開發治療藥物?!保▉碓矗盒氯A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