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為起點,截至 2022 年第二季度末,我國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已開展近5年。5年間,涉及7 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覆蓋 294 種藥品,按集采前價格測算,涉及金額約占公立醫療機構化學藥、生物藥年采購額的 35%,一大批常見藥、慢病藥、抗癌藥價格大幅降低,平均降幅 53%。
01 對醫藥企業的影響短期看價格沖擊依然大
短期來看,集中采購直接影響的是中標藥品的價格。從以上中標藥品品種的降價幅度來看,集采在短期內對各相關藥企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空間都會造成較大沖擊。未來,隨著集采范圍的不斷擴大,將涉及整個醫藥行業內的所有藥企。
由于醫藥行業內部細分子領域眾多,這種影響對于不同領域、不同市場地位的主體并不完全相同。
·對同質化嚴重的藥品
對于產品同質化較嚴重(主要是仿制藥)的市場主體而言,集采中標企業,銷售價格和利潤空間將會較之前大幅下降,但獲得了銷售量保證。中標企業,在藥品市場價格大幅下降、部分市場訂單已被集中采購中標企業鎖定的情況下,其將會在銷量和銷售價格兩個方面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果不及時轉型,其最終退出市場的可能性較高。
·對較強研發創新的子領域
在有較強研發創新的子領域,對于中標企業而言,其在招標談判中有較強的議價能力,產品價格下降幅度較同質化產品為小,短期內雖然會受到一定銷售價格下降、利潤空間收窄的影響,但其市場份額將獲得保障。
對于非中標企業而言,其將面臨尋找其他銷售渠道或轉向海外市場的壓力。
·長期看規模效應顯現
長期來看,中標企業在市場份額提升的同時,隨著規模效應的逐漸顯現,藥品銷售的利潤貢獻率在將來也將提升;而對未中標企業來說,下一輪招標周期到來之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市場份額被中標企業提前鎖定,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02 對醫藥行業的影響
·引導各醫藥企業產品結構轉型升級
在“4+7”擴面過程中,入圍標準明確,允許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醫藥與原研藥公平競爭,并規定對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 3 家以上的,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將市場容量騰出給通過一致性評價藥品。如此一來,企業將不得不在提高藥品質量上多下功夫,加快推進產品的一致性評價工作,引導產品結構升級。
此外,企業未中標,招標周期內將會面臨銷量和價格雙重下降的打擊。因此,集采的推行可以促使具有一定實力的仿制藥企業為避免承擔這種風險而謀求轉型,從依賴仿制藥品銷售的企業轉型為依賴創新藥品銷售的企業,進而優化行業格局。
· 改善銷售模式,凈化競爭生態
“帶量采購、以量換價、量價掛鉤、招采合一、確保用量、保證回款”的操作原則,將有效降低醫藥企業公關、銷售及壓款等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醫藥流通效率,不僅有利于醫院藥品采購使用行為的規范化,也有利于行業內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
·推動行業規模化發展
隨著幾批集中采購的逐輪開展,國家組織的集采藥品將覆蓋全國所有地區,對企業的產品質量、供貨能力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更高,企業面臨更大的交付壓力。
參考“華北制藥”斷供事件,在交付壓力的驅動下,集中采購將有利于推進行業優化重組,逐步改變行業企業規模偏小、品質參差不齊的局面,推動行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有助于增加國產藥品市場占有率
目前我國不少藥品市場(如胰島素等)由外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國家集采重構了之前的市場結構,使得國內醫藥企業有機會通過價格優勢直接搶占本來由外企主導的市場份額,使得本土替代外資的進程顯著提速。
(來源:遠東資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