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在中國的發展已有多年,但對于醫院內和醫院外的不同機構來說,彼此之間的分歧未能在市場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接近和融合,市場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認知仍然處于盲人摸象的狀態,僅僅憑依自身的經驗和認知為出發點來判斷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在醫院內外滿足的不是同一個層面的訴求。雖然,表面看起來兩者都是滿足醫療服務的需 求,但實際上,在院外是企業健康福利的訴求,而在院內則是滿足醫療質量監管需求,監管包括支付制度改革引發的醫療質量提升和衛生監管部門推動的醫療質量考核。當然,隨著醫共體的推動,互聯網醫療反過來成為上級醫院的擴張工具則是另一個層面的挑戰。
通過簡單分析美國已經上市的兩家互聯網醫療服務公司,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的看到互聯網醫療是如何在兩個不同層面來拓展市場的,這對中國市場也將給予足夠的啟發。 從市場規模來看,互聯網醫療在滿足企業健康福利方面獲得了快速增長并獲得了規?;?,但在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上并沒有外溢出市場的規?;?,而是主要由醫療機構自身內部循環所消化了。不過,無論是院內還是院外,互聯網醫療的本質是2B,即使在美國這樣發達的醫療市場,2C始終無法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具體來看,在院外,企業和保險公司的付費模式決定了公司的增長性。會員費模式助推其營收規模快速上量,Teladoc能夠在用戶實際問診次數很低的情況下就達到上市標準。但其他公司都是按照實際問診次數收費,這大大限制了營收規模的增長。
Teladoc在2019年總營收為5.53億美元,但84%營收來自于會員費,來自實際發生的線上醫療服務的診費收入占16%,即8853萬美元。因此,即使Teladoc在2019年擁有3670萬會員,其使用率也只有11.3%,大部分個人一年中一次都未使用。 而在院內,雖然類似凱撒醫療這樣的醫療機構的遠程問診已經占到14%,但這都是在醫院集團內部進行,不需要借助外力,也不存在與外部的分成或向外部第三方公司支付平臺使用費。不過,類似凱撒這樣大力發展遠程醫療的機構畢竟是少數,很多醫院仍有借助外部平臺合作的需求,剛剛上市的Amwell主要是為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提供技術平臺的公司。 對于Amwell來說,如果要快速增長,僅靠問診收費是很難獲得營收規模的,必須另辟蹊徑。由于美國第二大保險公司Anthem是Amwell的早期股東,雙方之間的合作很早就展開了,這也助推Amwell尋找到了新的增長點——為其他機構賦能。其他機構包括保險公司、醫療機構、零售醫療和創新項目(Innovators),2019年的營收占比分別為20.54%、26.04%、16.24%和9.8%,自身的平臺問診業務只占了27.38%。 2019年,Amwell的營收為1.49億美元,自身的在線問診項目只貢獻了4080萬美元,其余1億多美元都是來自為其他機構賦能。截至2020年6月30日,Amwell為55家保險公司、3.6萬個雇主、150家醫院集團(包括2000多家醫院)提供服務。
隨著價值醫療的發展,遠程醫療在院內也受到了青睞。由于對醫療質量考核的強化,醫院在院內和院外都有對病人提升監控能力的需求。在院外,病人出院后原先已經失去聯系,醫院無法通過觸達病人并對其可能的病情反復進行干預,遠程監控起到了很好的管控作用。在院內,地面的醫護人員已經負荷較重,他們對病人病情的及時干預性經常會有所忽略,尤其是在夜間。遠程ICU等服務能有效降低醫療事故,提高整體的醫療質量。 不過,與Teladoc相比,為其他機構尤其是醫院賦能的模式并不能帶來收入的高速增長,因為單個醫院能帶來的收入有限,這導致客單價不高。Amwell在2018年和2019年的醫院客戶分別是92家和138家,雖然由此帶來了2730萬美元和3880萬美元的收入,但來自平均每個機構的收入分別為29.6萬美元和28.2萬美元。而Teladoc則是按人頭向公司收取會員費,只要大型公司愿意支付即可獲得收入,其會員數能保持每年新增1000萬人以上。
因此,從Teladoc和Amwell這兩家公司不同的拓展模式來看,互聯網醫療在院內和院外的發展模式完全不同,由此帶來的市場規模也具有很大的差異。院外的企業健康福利模式雖然醫療屬性偏弱,但由于B端支付意愿較強,帶動了市場的快速增長。而院內的醫療屬性較強,但由于醫院發展遠程問診更多是為了自身利益考慮,遠程醫療只是其提高自身收入和質量的手段,更多作為旗下有價值的部門來看待。因此,第三方公司只能從技術及與技術相關的運營角度來提供賦能,獲取一定的技術服務收入。由于醫院市場高度分散和地域化,第三方公司在其中的市場也高度分散,無法一家通吃全部市場,市場規模的增速也就相對有限。
從上述簡要的分析來看,醫院和院外市場是站在不同的需求來看待互聯網醫療,一個是將其作為工具來輔助自身的利益拓展,一個則是依靠其來獲取營收規模。而且,兩者面向的對象其實不是一個,一個是面向醫院的不同部門的需求,無論是院外監測和慢病管理還是遠程ICU,都是實際解決和提升醫院的效率和能力。另一個則是面向企業,滿足企業健康福利需求,解決的是企業對員工的福利提供。 從中國市場來看,面向醫院的市場雖然增長較慢,但隨著大量醫院開始實施互聯網醫療的策略,特別是醫共體和醫聯體認識到互聯網醫療對其發展的意義之后,院內的互聯網醫療將獲得快速發展。但由于中國企業健康福利的需求在互聯網醫療并不強,這個市場的發展并不快,只有少數公司通過特殊資源獲得了高增長。反倒是直接面向C端進行大健康產品銷售獲得了市場規模,這也是目前市場最為現實的發展路徑。但由于互聯網流量集中在少數寡頭手上,這種模式的發展也只能集中在少數公司。
因此,由于互聯網醫療在院內外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醫院和院外公司之間的分歧將始終存在。兩者其實是不同的市場,只是在問診這一形式上出現了交叉,迷惑了從業者和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