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26日下午就《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白皮書舉行新聞發布會,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現在全國已經有600多家縣醫院取消“以藥補醫”,在藥品上不加價。
有記者問,公立醫院的改革試點已經有一段時間,但現實當中,老百姓對于看病難、看病貴的感受似乎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觀,公立醫院的改革有哪些進展,未來公立醫院改革的方向在哪些方面?怎樣進一步體現它的公益性?另外,直到2011年的醫院費用當中,城市醫院的費用占到64%,縣醫院、社區服務中心還有鄉鎮分別是21%、5%和9%。這個比例是否說明國內醫療衛生資源其實是偏向城市更嚴重一些?這種不平衡,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張茅稱,這也是醫改特別是公立醫院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初步的調查,農村居民對醫改的感受要高于城市居民,低收入人群的感受要高于中高收入,老年人的感受要高于年輕人。醫改前三年在“?;A、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下,首先是從基層特別是農村入手,醫療工作方針也是以農村為重點。在前三年任務當中,五項任務只有公立醫院改革是作為試點提出的。公立醫院是廣大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看病就醫的主要場所,優勢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隨著全民醫保制度的基本建立,現在公立醫院不僅僅為城市居民、也為農村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張茅表示,同時,相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立醫院改革所面臨的矛盾也比較復雜,比如,要考慮到患者的利益、醫生的利益、醫院的利益、藥品流通企業的利益等等。所以醫改前三年提出公立醫院改革先進行試點。經過三年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十二五”規劃提出公立醫院改革要全面推開,先是選擇在縣級公立醫院開展綜合改革,達到群眾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的目的?,F在一些改革推開的縣,都提出了90%的居民生病可以在縣級醫院內得到解決,這是醫改的一個重要目標。
張茅指出,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重點首先是取消“以藥補醫”,也就是取消15%的藥品加成。還要改革補償機制,落實政府責任,醫院的基本建設、大型設備購置等六個方面由政府來投入;同時,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總的來看,目前醫療服務價格是比較低的,要適當調整醫療服務的費用。
張茅表示,調整醫療服務費用,并不由居民來負擔,而是由醫保和新農合來承擔,改革“以藥補醫”,能夠降低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同時也避免大處方、大檢查、過多使用抗生素等等這些問題,也能夠在解決藥品流通環節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是主要突破口?,F在全國已經有600多家縣醫院取消“以藥補醫”,在藥品上不加價。醫務人員收入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掛鉤,而不是與藥品收入掛鉤。
張茅稱,在縣醫院和城市大醫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比如預約門診掛號、假日門診、優質護理服務、同等醫院檢查結果互認、優化就醫流程等等,這些措施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醫改帶來的成果。
張茅表示,要加強縣醫院能力建設,一方面,國家和地方共同投入,對于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進行新一輪建設,現在縣醫院、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設施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更好地滿足群眾看病的需要。
另一方面,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比如,加大培養培訓力度,確立了大醫院支持基層的措施,目前全國有一千多所三甲醫院對口支援兩千多所縣醫院,大醫院長期派駐水平比較高的醫生到縣醫院工作,并接收縣醫院的醫務人員的培訓,很受群眾歡迎。就是要從醫療服務水平、管理水平和硬件條件上全面提高縣醫院的服務能力,還有一些政策上的措施,包括調整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實行基層首診制等等。
張茅稱,目前協和醫院等北京大醫院的門診量每天超過一萬人,其中可能有相當大一部分的疾病可以在基層解決,但是由于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還不夠或者病人還不了解,所以出現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情況。我們在加強基層能力建設的同時,還要促進就醫方式的改變。我們逐步完善全科醫生制度,比如現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經在探索家庭醫生簽約,家庭醫生負責居民的首診,對不能解決的問題,根據病情需要提出逐級轉診建議,這樣能分流一部分病人。(轉自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