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創傷是暴力作用于頭顱引起的損傷,是戰時和平時意外、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可導致死亡的嚴重損傷,其并發的腦源性肺損傷是引起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臨床和基礎研究對其確切的發生機制知之甚少,也制約著臨床顱腦創傷并發肺損傷等外周組織炎性損傷的治療。2006年,戴雙雙博士在導師周元國研究員的指導下,在顱腦創傷實驗中,發現谷氨酸對腺苷2A受體有調節控制作用,并直接影響后期損傷程度。怎么調控,其機制是什么?只有解決了這些科學問題,才能把有價值、有意義的救治觀點運用到顱腦創傷的臨床治療上。
科研團隊以腺苷2A受體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顱腦創傷并發急性肺損傷為模型,并結合臨床的顱腦創傷患者和胸、肺創傷患者轉化醫學的研究,對其發病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探討。實驗中,科研團隊實時監測了小鼠腦源性肺損傷模型及臨床顱腦創傷繼發急性肺損傷患者血漿中谷氨酸濃度的變化,并在體外實驗中觀察了不同濃度谷氨酸條件下,中性粒細胞上腺苷2A受體活化與谷氨酸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基因敲除、骨髓移植、免疫共沉淀、RNA生物干擾等實驗手段發現:重度顱腦創傷會導致血漿中谷氨酸增高,其通過誘導外周血炎性細胞上腺苷2A受體與代謝谷氨酸受體5相互作用,改變腺苷2A受體活化后下游信號通路,由原PKA信號通路的抑制炎癥轉為PKC信號通路的促炎效應,從而促進腦源性肺損傷等顱腦創傷后的繼發性外周組織損傷。該研究結果提示:以腺苷2A受體與代謝谷氨酸受體5為靶點,采用拮抗劑調節,可以有效減輕顱腦創傷后的炎癥反應和繼發性損傷。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血漿中谷氨酸升高是腦源性肺損傷的重要原因,也首次從分子水平上闡明了其機制,提出了顱腦創傷后檢測血漿中谷氨酸水平的重要意義,為顱腦創傷并發癥的診斷、預防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支撐,對臨床實際應用拮抗調節劑調控顱腦創傷后的炎癥,減少顱腦損傷及繼發性損傷具有重大意義。(來源:中國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