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醫改、分級診療、消費升級、老齡化、大數據、AI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下,互聯網醫療產業迅速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與醫療服務加速融合,互聯網醫療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之態勢。
近一年多由于疫情影響,國家層面諸多利好政策出臺,中國互聯網醫療產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本文主要圍繞醫療信息化、O2O藥品服務、互聯網醫院、智能可穿戴設備、醫療AI等領域,淺談后疫情時代互聯網醫療發展模式及特點。
01醫療信息化
醫院是醫療信息化的主要對象,圍繞醫院信息化構建的IT系統,分別支撐醫療、醫保和醫藥,是醫療信息化的主要環節。其中醫療IT是核心,主要包括HIS(醫院管理系統)、PACS(影像歸檔和管理系統)、分級診療平臺等。
承載醫院信息化的主要企業多集中在老牌醫療軟硬件公司。這些老牌公司有先天的醫院資源優勢。隨著醫療信息化系統的技術水平、等級要求等越來越高,技術實力一般、產品可靠性不高的中小廠商將逐步淘汰。國內醫療信息化市場競爭格局將逐步向成熟市場靠攏,行業集中度將逐步提升。
表1 醫療信息化主要模塊代表企業(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02 O2O藥品服務
O2O模式是近年來醫藥電商積極涉足的新興領域。除了阿里、京東這些電商巨頭,還有連鎖藥店企業,就連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也紛紛入局。O2O模式,通俗理解即患者在線上平臺進行下單,然后藥品被配送員從線下門店送到消費者手中;或者患者線上下單,到線下藥店直接取藥。其中以前者情況居多。
互聯網電商平臺憑借流量和資本的顯著優勢,強勢擴張“搶占市場”,幾乎瓜分整個市場。和傳統線下藥房相比,電商巨頭自建物流體系與供應鏈體系,在運輸藥品上有著巨大的優勢。京東健康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僅用3年便建成11個藥品倉庫和超過230個其他倉庫,覆蓋超過200個城市,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醫藥零售渠道,處方藥最快可30分鐘送達。除了線下物流網絡,電商巨頭還占據著線上流量入口和用戶粘性。
表2 O2O藥品服務代表企業發展模式(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03互聯網醫院
互聯網醫院是實體醫院的線上模式。根據衛健委2018年9月印發的《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必須有實體醫療機構作為線下支撐,互聯網醫院所能開展的科室設置和診療科目不得超出所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的科目范圍。
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100余家互聯網醫院中,醫院主導型互聯網醫院占比達到41%;企業主導型互聯網醫院占比59%。新冠疫情中,迅速增長的居家問診需求、國家醫保局將其納入醫保支付、相關主管部門頒布多項政策等,使得互聯網醫院迎來多重利好。
表3 互聯網醫院主要發展模式(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04智能可穿戴
我國醫療供需缺口為可穿戴醫療設備帶來新機遇??纱┐麽t療設備前景廣闊,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造成醫療需求的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我國醫療資源供給嚴重短缺,尤其在偏遠地區。供需缺口為可穿戴醫療設備發展帶來機遇。
未來,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將不僅接受藥物治療,還可以接受包括遠程監測、遠程治療方案調整、生活方式管理和可穿戴式給藥在內的整體疾病管理方案。
當前,我國的醫療可穿戴設備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從以下各類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生產企業來看,還沒有獨占鰲頭的巨頭企業。智能可穿戴設備很依賴大數據,快速積累用戶并獲取用戶健康數據是首要問題,數據問題將成為行業壁壘。
表4 部分智能可穿戴產品代表企業(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05 醫療AI
我國AI產業迅速發展。根據火石創造數據庫,截至2021年3月23日,涉及到醫療AI業務的企業達到2245家,其中上市公司19家,C輪及以上公司31家。
以其中江浙滬企業(約143家)的研究方向和布局來看,醫學影像和輔助診療是兩大熱門方向,集結的AI企業數量共計有45家,約占整個AI市場份額的30%多;但同時,還有很多企業朝向聊天機器人、疾病風險預測、藥物挖掘、健康管理等方向。整體來看,國內醫療AI企業細分賽道呈現出分散競爭態勢。
表5 醫療AI細分賽道布局(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通過對中國互聯網醫療幾大發展模式梳理可以看出:
1)互聯網醫療方向多樣,呈現百花齊放的局勢,沒有一家獨大;
2)頭部互聯網企業爭相入局互聯網醫療,介入最多的也是醫藥,借助流量優勢發展醫藥電商分其一波紅利;
3)互聯網醫療存在行業壁壘,懂醫療又懂互聯網的企業極少。
互聯網與醫療結合之路漫漫,未來仍需克服不少難題。
(來源:原創 余婷 火石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