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PAC在其發布的生物醫藥報告中指出,國內生物制藥的市場份額一直停留在5%左右,且大量創新型生物藥無法進入中國。相比而言,全球醫藥市場中,生物藥的份額在2010年就已經達到了17%。
生物藥一般應用于特殊的治療領域,如癌癥、血液疾病等,是國際制藥巨頭研發的重點領域。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預估,到2014年全球前100個暢銷藥品中,有50個以上會是生物藥。
眾多外資藥企不得不多次呼吁政策放開,為其生物藥進入國內開綠燈。“生物藥品研發成本高,國外一般需10億美元左右,且產出率很低。美國FDA的數據顯示,研發成功率不到萬分之一?!睒I內人士認為,這正是外企希望中國開放門戶的原因之一。
另外,2002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為220萬例,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390萬例。龐大的患者市場也吸引著這些企業的目光。
但在國內,生物藥品的應用卻遭遇了監管、審批和支付的三重障礙。除了藥品審評隊伍的數量和能力均遠遠不足之外,醫保支付上也被牢牢卡住。2009版國家醫保目錄中未能收錄任何治療癌癥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僅少數單抗品種進入了廣東、上海等省市的地方醫保。
羅氏制藥總經理溫陳佩茜表示:“希望國家在醫保之外單列一個包括生物藥在內的專利藥報銷目錄,這樣也就幫助患者減輕了負擔。”
不過上述業內人士透露:“藥監局的審評系統不太可能大規模擴容,中編辦不肯放出編制。藥監局和企業走得較近,非議之聲已經不小,擴編的壓力很大?!?/FONT>
而在企業關心的醫保領域,2010年國家人保部曾計劃設立醫保目錄之外的“價格談判機制”,試圖以醫?;鹭摀恍└邇r專利藥,結果不了了之。2012年9月,北京市衛生部也曾表示要制定談判機制,但也未有下文。
“醫保資金很敏感,決定哪些藥物可由醫保支付,實際就決定了企業的命運?!鄙鲜鋈耸空J為,盡管眾多外資藥企一再呼吁,但政策開放還有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