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卡迪夫大學聯合研究所”舉行研討會,中英腫瘤學專家就國際腫瘤學研究趨勢、中英合作研究前景、中醫治療腫瘤的現狀與未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聯合研究所英方主任、卡迪夫大學教授姜文國介紹了一項通過現代醫學標準驗證中成藥有效性的研究。
姜文國說,中醫藥治療不僅著眼于殺死病原體、癌細胞,更強調對患者身體機能的整體調節,具有副作用小、可長期服用和費用較低等優點。但由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和中醫治療注重綜合療法的特點,中醫藥的具體作用機制往往很難用現代科學的方式予以解釋,這是中醫藥走向國際化的一大障礙。
“將復雜的中藥成分逐一分離,用現代醫學手段確定其中的有效成分或成分組合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但這項工作對中醫融入現代醫學主流體系大有益處,”姜教授說,在瘧疾治療中普遍應用的青蒿素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案例。
此外,近年來中醫藥治療腫瘤在這方面也有進展。姜文國舉例說,為減少癌癥化療對機體造成的傷害,輔以中藥提高骨髓、肝臟等臟器的機能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效果。除了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中成藥直接抑制癌癥的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養正消積膠囊就是最近的成功案例。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他的研究團隊通過現代醫學手段提取并分析了這種中成藥的主要成分,探明了這種藥物阻礙癌變組織血管生成的分子作用機制。
姜文國說,醫學是一門以證據為基礎的現代科學,因此將現代醫學標準“請進來”,通過這種“不摻雜任何觀點和偏見”的實證研究驗證中醫藥的有效性,對中醫藥走向國際化十分重要。
對中醫藥在腫瘤治療領域的前景,姜文國充滿信心,“從近年來取得的成果來看,中醫藥治療的確是西醫抗癌手段的有益補充。隨著現代醫學標準驗證中醫藥有效性研究的發展,有理由相信中醫藥在癌癥治療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