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改政策的一致、連貫受關注
教育模式陳舊、現代教學信息和研究資源缺乏、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臨床訓練嚴重不足、全科醫生教師培訓落后、人文教育羸弱……近日,一份由中國百余名醫學院教師參與的調查問卷,集中羅列了中國醫學教育存在問題。
這份“百名醫學教授眼中的中國醫學教育”的調查,由威科集團(中國)于2012年11月啟動,調查在中國內地50余所醫學院,通過問卷調查、電話采訪、專家訪談等形式對124名教師(基礎和臨床)進行了調查。
這份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在中國醫學教育面臨最大的挑戰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醫學教育改革政策的一致性和連貫性(71.8%)。
中國醫學教育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文歷陽指出,臨床醫學教育是一個漫長的系統過程,牽扯因素紛繁復雜,醫學院和教師們的動力何在,關鍵取決于相關政策、配套措施及其支撐體系的建設。
同時,文歷陽稱,國內外成功的醫學教育改革無一不是經過了科學論證、周密設計、試點推行、持續改進等步驟,絕不是短時間內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政策和配套支持的一貫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全科醫生師資培訓資源匱乏
調查中,71%的受訪者認為建立和完善“全科醫師”的培訓制度對于醫學教育改革有重要影響。
2011年7月1日,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這對于醫學院校來說,面臨的首要問題卻不是全科醫生的培養而是負責培養全科醫生的師資的培養。
“我們需要讓老師知道,培養全科醫生與之前我們培養??漆t生的區別在哪里,”北京大學醫學部教務處副處長續巖說,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整合到師資培訓,都對培養全科醫生的師資提出了更多更實際的挑戰。
此外,調查中有46.8%的受訪者認為“適應新形勢的醫學教師隊伍建設及能力培養”是醫學教育種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培養全科醫生的另一項挑戰是未來就業問題。
“城鄉差別大,醫生的就業、晉升等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決,無法保證未來到基層工作的全科醫生能夠留的住,”文歷陽說。“目前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包括幫助全科醫生就業、職業發展等政策在內的培養體系,而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實現對全科醫生的有效激勵,需要一個好的機制,這牽扯對人事、分配、補償、管理等制度進行綜合配套改革”
此次調整顯示,60.5%的教師認為包括醫生未來的職業價值和職業發展規劃,54%的教師認為包括醫生收入低等因素在內的職業發展不穩定性是影響醫學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醫學生的臨床思維、人文關懷能力亟待提高
調查顯示,在中國醫生培養過程中急需提高的能力中,臨床能力排第一(74.2%),緊接著是人文關懷能力(71.8%)、團隊合作(71%)和溝通能力(68.5%)。
醫學生臨床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評價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包括準確診斷,作出正確醫療決策因此在醫學院老師們的眼中,醫生臨床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應該始終擺在首位,管遠志教授說。
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規的實施和病人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現在志愿作為教學資源的患者越來越少,這給臨床實習教學帶來很多限制,協和醫學院教務處主任管遠志說。中國現行法律沒有明確賦予醫學實習生任何醫療活動的權力。因此見習、實習醫生并不具備獨立工作的權利。
針對排名靠前的人文關懷、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同樣被醫學教師們認為是成為一個合格醫生的重要條件,而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更使人文關懷、醫患溝通等問題備受矚目。
中國目前規?;尘芭囵B出來的醫生,缺乏系統的人文關懷和溝通技巧方面的指導,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PBL教研室主任姚巡說,這方面的課堂教學從形式和內容上都顯得比較枯燥,效果不是很好。人文關懷和溝通技能涉及的影響因素很多,言傳身教和營造氛圍,采用“隱蔽”課程持續影響學生,也許效果更好。
“中國醫學教育要充分認識未來中國國情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才能把醫學教育的理念真正貫徹于教學中?!蔽臍v陽在談到“百名醫學教授眼中的中國醫學教育”調查結果時說到。(轉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