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開B型G蛋白偶聯受體真面目
上傳日期:2013-08-01 14:59:16 瀏覽次數:6313 次
來自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和中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體7次跨膜區域的三維分子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這是我國科學家作為主體研究者之一在闡明重大疾病藥物作用靶點的分子結構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利用該成果,研究人員有望設計和開發出治療2型糖尿病的口服新藥?!蹲匀弧冯s志近日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自然》刊發的新聞評述認為,這兩個受體7次跨膜區域結構的成功解析,是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
據介紹,G蛋白偶聯受體分為A、B、C、D、E、F等六種類型,約有40%的現代藥物以這類受體為靶點。從破解第一個G蛋白偶聯受體三維分子結構至今,科學家們共解析了20多個G蛋白偶聯受體,但迄今已獲解析的均屬于A型。從對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程度來看,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作用不可忽視,但由于結構十分復雜,B型受體的分子面目一直未被揭開。
此次研究人員獲得了分辨率為3.4埃的胰高血糖素受體7次跨膜區域的蛋白晶體,并構建了該受體與胰高血糖素進行分子識別的結構模型。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受體與A型G蛋白偶聯受體相比,其與配體的結合“口袋”更大,第一跨膜螺旋向細胞膜外延伸出3個α螺旋,形成“莖”樣結構,用以“捕捉”胰高血糖素,使其氨基端插入跨膜區而與受體結合。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明偉是該研究的領銜者之一。他告訴記者,胰高血糖素與胰島素的作用正好相反,能升高體內的血糖。因此,在解析了該受體的結構后,有望設計和開發針對性更強的抗2型糖尿病藥物。(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