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立方籠”可用于傳遞小分子藥物
上傳日期:2013-09-09 17:11:11 瀏覽次數:6049 次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最新研究表明,由DNA(脫氧核糖核酸)鏈制成的納米“立方籠”可封裝小分子藥物,并在受到特定刺激后將藥物釋放出來。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上的此項研究成果,標志著利用生物納米結構將藥物輸送到患者的病變細胞又朝前邁進了一步,同時也為設計以DNA為基礎的納米材料開辟了新的可能。
在該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使用DNA短鏈創建了DNA“立方籠”,并用類脂質分子對其進行修改。脂質可像粘膠補丁一樣匯在一起,在DNA“立方籠”內相互“握手”,建立起一個可容納藥物分子的核。
研究人員還發現,當粘膠補丁被放置于DNA“立方籠”的外表面時,兩個“立方籠”就能附在一起。這種裝配新模式與蛋白質折疊成其功能結構有相似之處。
麥吉爾大學化學教授罕那迪·蘇萊曼主持了該項研究,他的實驗室先前已經表明,金納米粒子可從DNA納米管加載和釋放,從而為藥物輸送提供了一個初步的概念證明。但此項新研究首次證明,利用DNA納米結構,小分子(遠小于金納米粒子)也能以這樣的方式被操縱。
論文合著者、麥吉爾大學博士生托馬斯·艾德沃森說,DNA納米結構在被用做體內輸送藥物的合成材料上具有某些潛在優勢。DNA結構可非常精確地被構建,能生物降解,也很容易調整其大小、形狀和性能。
DNA“立方籠”被設計成在面對一個特定核酸序列的情形下即可釋放藥物。許多病變細胞,如腫瘤細胞,會過度表達某些基因。在未來應用中,DNA“立方籠”可攜帶藥物到達病變細胞的環境中,從而觸發藥物釋放。蘇萊曼團隊目前正與蒙特利爾猶太總醫院開展合作進行細胞和動物研究,以評估該方法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前列腺癌的適用性。(來源:科技日報)
在該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使用DNA短鏈創建了DNA“立方籠”,并用類脂質分子對其進行修改。脂質可像粘膠補丁一樣匯在一起,在DNA“立方籠”內相互“握手”,建立起一個可容納藥物分子的核。
研究人員還發現,當粘膠補丁被放置于DNA“立方籠”的外表面時,兩個“立方籠”就能附在一起。這種裝配新模式與蛋白質折疊成其功能結構有相似之處。
麥吉爾大學化學教授罕那迪·蘇萊曼主持了該項研究,他的實驗室先前已經表明,金納米粒子可從DNA納米管加載和釋放,從而為藥物輸送提供了一個初步的概念證明。但此項新研究首次證明,利用DNA納米結構,小分子(遠小于金納米粒子)也能以這樣的方式被操縱。
論文合著者、麥吉爾大學博士生托馬斯·艾德沃森說,DNA納米結構在被用做體內輸送藥物的合成材料上具有某些潛在優勢。DNA結構可非常精確地被構建,能生物降解,也很容易調整其大小、形狀和性能。
DNA“立方籠”被設計成在面對一個特定核酸序列的情形下即可釋放藥物。許多病變細胞,如腫瘤細胞,會過度表達某些基因。在未來應用中,DNA“立方籠”可攜帶藥物到達病變細胞的環境中,從而觸發藥物釋放。蘇萊曼團隊目前正與蒙特利爾猶太總醫院開展合作進行細胞和動物研究,以評估該方法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前列腺癌的適用性。(來源:科技日報)